木材烘干设备对木材开裂的方法是针对木材内含物多,采用水煮再入木材烘干设备干燥技术来提高干燥质量。木材内有很多水溶性内含物阻碍了干燥过程中木材内水分的移动,增加了干燥难度,不仅延长了干燥时间还影响了干燥质量。水煮后可以将水溶性内含物减少,增加了木材内水分移动的通道,提高水分移动的速度,使木材烘干设备干燥变得相对容易一些,从而能达到提高干燥质量的目的。
木材烘干生产技术档案一般包括:
1.烘干设备的技术管理档案。比如对干燥设备在运转过程中经常出现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根据企业的情况进行处理和解决的,为了提高生产水平,将新技术应用到已有的干燥设备中的情况等。
2.干燥过程中木材烘干情况的技术管理。比如木材烘干质量是否满足要求,干燥过程中木材容易出现的干燥缺陷,制定解决干燥缺陷的方式方法,实施这些方式方法的情况和结果如何,应用新的生产工艺技术情况等。
3.确定技术目标责任,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干燥质量检查和抽查。将检查和抽查结果记录在案,并进行总结分析,提高木材烘干生产质量。
烘干工作中具体操作:
a、初期阶段:循环风门控制杆置于“初期”位置(即循环风门关,排湿风门关,循环风道开通);预蒸9—12小时,作业过程不得间断蒸汽供给;“初期”的表面工作温度为85±5℃(冬季约控制在80±5℃)。
b、中期阶段:将循环风门控制杆置于“中期”位置(即循环风门半开,排湿风门和循环风道半闭半开),蒸汽供应停止,进入除湿干燥阶段;“中期”的工作温度为75±5℃,从“初期”工作温度降至“中期”所需的工作温度,应是慢慢降温,平衡过度,不得时高时低;约作业18—24小时。
c、后期阶段:将循环风门控制杆置于“后期”位置(即循环风门全开,排湿风门全开,循环风道关闭);以“中期”作业终了温度为基准,每小时降温一度,逐步把温度降到65℃左右,“后期”工作温度控制在65℃的范围内即可;连续作业10—20小时;应定期检测木材含水率情况,木材含水率达到要求,及时终止作业。